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不断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

2013-10-21

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力工程”建设已在我区开展了20年。20年来,我们根据区委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社区(街道)具体实际,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与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凝聚力工程”建设,各级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北新泾街道的前身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长宁区的西北部,是社会最普通百姓的聚居区域。因此,具有“四多”的特点:一是生活困难家庭(人员)多,二是老年人多,三是残疾人多,四是下岗失业人员多。这些特点归结成一句话就是:需要党和政府关爱帮扶的困难群众多。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以来,党工委始终根据本街道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具体情况,以华阳街道等先进单位为榜样,坚持“不求形同,但求神似”,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社区单位,整合利用各类资源,真心真情为民排忧解难,真抓实干,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服务载体凝聚

为了与时俱进、扎实有效地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升群众工作水平,不断创新建立各类新的服务载体和平台。如,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中,围绕北新泾社区创建环境优美的健康家园、互帮互助的爱心家园、安居乐业的平安家园、凝心聚力的人文家园、文明祥和的温馨家园、科学发展的活力家园的总目标,从2011年7月起,在新泾五村居民区首先开展了成立“家园发展促进会”的试点工作,并于同年10月底在各居民区全部成立了“家园发展促进会”,从而搭建了新的服务载体平台。“家园发展促进会”是由参与或热心居民区家园发展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单位会员是区域内外联建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个人会员主要是参与或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家园发展促进会”具有四大主要功能,即加强小区日常管理、开展志愿为民服务、丰富居民文化教育、关注民生热点信息。为了实现这四大功能,设有10个活动小组,即居民事务自治组、物业管理工作组、楼组建设指导组、医疗保健服务组、法律服务组、困难群体关爱组、居民讲课组、团队活动指导组、宣传报道组、民情民意收集组,每个活动小组由8—10人组成。“家园发展促进会”的日常运作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自主运作,对居民群众实行组团式志愿联系服务。从“家园发展促进会”成立两年多来的实践以及它不断演绎出来的生动感人故事看,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是实现了“五个结合”,即与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相结合,与深化拓展楼组党建相结合,与深化拓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相结合,与深化拓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相结合,与扎实推进党务公开相结合。第二是实现了“两个促进”,即促进了社区基层民主管理、议事、决策和监督的新发展,促进了社区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提升。第三是发挥了“四大作用”、显示“四个性”,即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握了方向性;发挥了党员的表率作用,凸显了先进性;发挥了各类能人的骨干作用,提高了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发挥了“家园发展促进会”的团队凝聚作用,通过不断吸引居民中各类能人、在职党员、志愿者加入其中,增强了小区建设管理服务监督的民主性。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家园意识、公益意识、奉献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又如,为了更有效地为居民和“两新”组织员工提供专业化、及时性的服务,我们整合社区单位和社区专业人才资源,先后建立了医疗保健服务团队、法律咨询援助服务团队、助残助老助学服务团队、“六个便利联盟”、10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以及一支300多人义工队伍,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广大社区群众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更多的关心帮助和贴心服务。

二、扶贫帮困凝聚

针对各类困难群体多的特点,始终把扶贫帮困作为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以来,力争做到凡是政府政策能够覆盖的,一个也不遗漏;凡是家庭有突发困难的,及时提供帮助;凡是家庭有特殊困难的,予以鼎力帮助。如,通过对低保家庭的经常性、制度化排摸,坚持做到了政府帮扶救助政策的全覆盖、不遗漏,未出现过因工作疏漏而造成的重大矛盾纠纷及上访集访事件。除了运用政府政策帮扶救助外,还对这些困难家庭(人员)采取叠加式帮扶,即再安排社区联建共建单位或“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会员单位与他们结对帮困。又如,居民家中若因火灾、断水断电、家庭主要成员突然离世等突发情况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就在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及时而必要的帮助,以使他们渡过难关。再比如,对于家庭成员因患大病重病花去大量医药费而导致家庭贫困的、因家庭贫困而无力交付孩子学费的、因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且年老体弱等等特殊情况的群众,就分类进行帮:对因病致贫的为他们争取政府政策帮助;对困难家庭学生,组织党员、离退休干部、联建共建单位进行结对帮扶;对于生活无人照料的独居老人,组织党员、关爱员、楼组长、志愿者予以生活上、精神上的关心关怀和照顾。通过组合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扶贫帮困,使广大困难群体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温暖,增强了对党的向心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精神文化凝聚

一是注重目标凝聚和精神凝聚。在区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从2005年起,北新泾社区先后经历了“一年有起色,三年能变样”和“共建共享再三年”的发展阶段,在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打造宜居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发展目标,形成并发扬了以“忠于职守、不辱使命,艰苦创业、服务群众”为内容的北新泾精神。二是引进高雅艺术,提升群众文化品味。从2000年起,与多家知名媒体杂志联手,有计划地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邀请上海民族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越剧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等多家单位的著名艺术家到社区举办演出和讲座,让社区居民群众和文艺爱好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熏陶,提升了自身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广泛组织发动,成功举办了两届“家园之歌”原创歌曲文化汇演,使居民中的广大文艺爱好者实现了从听众到演员的转变。三是组建群众性文化团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增加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帮助等和谐因素。目前,本街道共有各类文化团队89支,成员1572名,涉及音乐、舞蹈、唱歌、戏曲、拳操、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门类,吸引了社区内外大批群众参加。

四、实事项目凝聚

坚持把关注保障民生、努力解决群众“三最”问题摆上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突出位置,根据群众期盼,组织力量、投入资金,每年都要安排并完成一批“民心工程”实事项目,用为民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与成效凝聚人心。经过不懈努力,特别是抓住了迎办“世博”、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历史机遇,目前辖区内的旧小区综合改造已基本完成;市容环境面貌已焕然一新;党员服务中心、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老年人就餐点、社区医疗服务点、社区少儿教育培训站(点)、残障人员教育活动中心等一大批为民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建立与完善,较好地服务了各类人群;在兆益科技园辟建“两新”企业员工休闲健身点,在各小区安装休闲椅、晾衣架,为困难家庭更换燃气灶具,组织机关、联建共建单位的大学生给困难家庭学生辅导功课等等,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扬。由于“民心工程”实事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实际成果的不断积累,使工作生活在北新泾社区的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了社区各项事业进步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与实实在在的实惠。

通过坚持和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威信得到显著提高。在迎办“世博”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包括复检)的各次文明指数测评中,街道取得了未失一分的好成绩。在动拆迁居民中,把房子重新买在北新泾的为数不少,不愿迁移户口而甘愿“人户分离”的则更多,究其原因,他们说:“这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关心”,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褒扬。社区中一些孤寡老人的子女想把父母接去赡养,但老人不肯,理由是:“居委会和邻居对我很好,我不觉得孤独和生活上的不方便”,老人的执着,映衬了北新泾社区大家庭的浓浓亲情与温暖。那些从小就受到社区关心和资助的困难家庭学生,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体现了“凝聚力工程”所蕴含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塑造人们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文化精髓。

总结我们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两条:

第一,要把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体现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在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根据居民结构特点,始终把关注保障民生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教育带领各级干部牢固确立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真情实意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生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帮”的态度,及时回应民众呼声,有效排解民众困难;积极维护最广大居民群众的利益,用艰苦创业的精神、实干争优的作风、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体现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设计下发了《对本街道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成效的评价》表,内容有帮扶群众、服务群众、实事工程、文化生活、机关作风五个大项和19个小项。有42名居委干部、81名退休党员、42名退休群众、42名生活困难群众和20名机关干部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经统计,平均满意率为87.8%。其中有9个小项的满意率超过90%,有4个小项的满意率在88%以上—90%之间,满意率最高的小项达95.1%。上述数据说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我们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成效的总体评价是客观的、较满意的。

第二,要以群众的需求、期盼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途径和载体。一是广泛整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了整合更多资源为社区群众服务,我们坚持与区机关部门、辖区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单位深入开展“双结对”联建共建活动,其中与区财政局、区总工会、区市政工程管理署等区机关部门党组织开展“双结对”联建共建活动已近20年。目前,与街道及下属各居民区开展“双结对”联建共建活动的单位已有60多家,这些单位与社区350多户生活困难家庭结成了帮困对子。同时,积极开展市、区两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工作,代表在每人与困难群众结对的基础上,还积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和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二是机关干部带头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我们把机关干部编成2人一组,每组结对2户困难家庭。此项活动已坚持了10多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处级领导干部又增加了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户数(每人结对3—5户)。逢年过节,大家自己出资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进行上门慰问。平时,如果结对户有特殊情况,机关干部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排忧解难,涌现了很多感人故事。尽管机关老同志一批批退休,但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帮困的传统从未丢失过,新同志们接过“接力棒”后续写着真心真情关爱困难群众的新篇章。现在,除了机关干部与困难家庭结对帮困外,又采取了三项新措施:①扩大帮者队伍。从原先的机关公务员参加帮困,扩大到机关事业干部和团员青年一起参与;②丰富帮助形式。在原有主要给予困难家庭经济上资助之外,进一步关心困难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立“爱心家教团”,组织机关青年人当好困难家庭孩子的家教,为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辅导和帮助(目前已对4名困难家庭孩子提供帮助);③组团关心弱势群体。以党小组为单位,由党员出资每年2次对社区阳光之家、阳光心园的残障人士、敬老院和托老所的老人以及帮教对象进行关心和慰问。三是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方法满足党员和群众需求。比如,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的“常回家看看”活动和建立的“候鸟工作室”等,受到流动党员们的欢迎;组织生活“三三制”模式,增强了“两新”组织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党内组织生活吸引力和质量,受到区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组织人事报》等媒体都作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