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百精神” 真情联系服务 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

2013-10-21

自1994年起,“凝聚力工程”已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区委的关心和重视下,在社区单位、党员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华阳街道“凝聚力工程”建设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起步,始终扎根于社区群众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拓展,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迈向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 

一、“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1、1994年-1996年,是访贫问苦的“送温暖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发展提速,城市面貌改观,但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城市百万职工大转岗、百万居民大动迁、百万人口大流动,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发生困难,出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多、帮困对象多、精神病患者多、残疾人多、闲散青少年多、外地回沪人员多等现象,以及特困老人、重病患者、返沪知青子女、动迁居民等需要经常关心的十种人。华阳街道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相继建立了大热心大冷天大雪天大雨天入户关怀、干部走访联系困难户、就业一周承诺、帮困基金等制度,兴建敬老院、托儿所,在全市率先建立劳动力分市场和再就业学校,承载起社会托底保障的功能,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应运而生。经区委、市委及中组部在各级党组织中宣传后,“凝聚力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中央和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

2、1997年-1999年,是心系群众的“实事工程”。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新体制中,街道从老百姓直接感受的问题着手,以推进实事工程为抓手,启动了贴近百姓生活的“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组建一支监察队、新建一块公共绿地、创建一批文明小区、给予一定财政支撑等,每年滚动实施,进行三年大拆违,创建文明小区,拆除马路市场,成为全区第一个无马路市场的街道。1997年至1999年,“两新”组织党建三年迈出三大步,从内联企业党员联络站到新经济组织党总支再发展到社区经济综合党委,开展属地管理。制定实施经济发展、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三年计划”和社区工作发展“十大体系”,创成“上海市文明社区”。“凝聚力工程”建设增强了“五个力”:街道党建向社区党建延伸,增强社区党建的推动力;从“三级管理”向“四级网络”延伸,增强政权建设的影响力;由条线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增强社区管理的渗透力;由社区帮困向社区再就业延伸,增强社区稳定的保障力;街道经济从区域内向区域外延伸,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力。

3、2000年—2003年,是凝聚社会的“民心工程”。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华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三性事务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200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团党建联络站和社区群众团队工作指导站,2001年成立全市第一个社区法人社团—华阳老年协会,并同步建立党支部,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在职党员活动指导站、党风廉政监督站、同舟联谊站、人大代表工作站等一批党建工作载体。2001年开始召开“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代表会议”,推选产生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逐步确立起以党工委为核心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为中间层,各类党的工作载体为外围层的工作格局,延伸党的工作手臂,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多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居民群众需求。

4、2004年—2008年,是促进和谐的“基础工程”。在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情况下,华阳着眼于和谐社区建设,优化第三级、创新做实第四级,率先探索创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2004年9月21日在全市首家成立社区(街道)党工委,推进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党建全覆盖。2005年制订实施华阳社区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凝聚力工程”实现了“五个拓展”:从关心少数困难群体向关心多数人公共利益拓展,从物质关心为主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拓展,从发挥党员个体作用向发挥团队影响力拓展,从党组织一家做向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共同做拓展,从单向的服务群众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拓展,凝聚社区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区。

5、2009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凝聚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更加开放,思想更趋活跃。2009年底长宁区成立“凝聚力工程”学会,从“串百家门”到“串百企门”;2010年3月街道成立“凝聚力工程”学会华阳社区分会,不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街道立足于关心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以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基本形成了关心凝聚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服务凝聚群众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引领凝聚社会的基层社会动员参与体系等“三个体系”和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社区公共安全运行机制、社区综合服务机制、社区稳定“三预”机制、城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动员参与机制等“六个机制”,为“凝聚力工程”注入新的内涵,实现了新的拓展。

二、“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成效

二十年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与时俱进、深化拓展,街道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等45项全国级、161项市级荣誉称号。居民群众对华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基本满意的,对社区各级党组织是基本满意的,这成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一)“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二十年,是坚持密切党与群众联系、党员有效发挥作用的二十年

1、带出了一批心系群众的党员干部队伍。街道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每年组织培训居民区书记主任、居委会条线干部、青年干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涌现出华一、华四、陶家宅、华集、晟光等一批基层党建工作典型,杨金秀、孙国荣、商琳、洪德佑、李旭明、徐斌等一批老百姓高度认同的党员干部先进群体。

2、塑造了一批贴近群众需求的党建品牌和载体项目。街道以需求为导向,党员牵头引领,培育了社区在职党员活动指导站、群众团队指导站、繁花之上都市志愿者服务站、都佳物业党员先锋岗、雏鹰驿站、聚为园低碳环保华阳行、易蝶文化快乐小站、交通文明导航队、“凝聚力工程”分会义工队等一批老百姓欢迎的党建工作载体。

3、党员联系、发动、组织和服务群众的方式途径不断延展创新。党内服务管理从1994年的724名机关、居民区党员向如今的6820名街道、“两新”组织及社区在职党员拓展,率先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社区党代表常任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工作,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通过群众身边的党员,将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二十年,是党建引领社会发展、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活力的二十年

1、社区党的组织架构不断健全。从街道党工委到社区(街道)党工委,从执政资源垂直配置到“1+3”党组织体制扁平化配置,党工委坚持围绕关心服务群众、社区“三性”事务,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基层党(总)支部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2、社区党的工作载体不断完善。依托社区“大三会”和居民区“小三会”等共治自治平台,单位党建、社区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通过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结合,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结合,“两新”组织党建与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工作联动,推动“双结合大联动”;各类党建工作载体蓬勃发展,居委会建立“1+6议事会”、“自治家园”等民主自治载体,居委会换届选举实现直选率100%、属地率100%,使党组织做社会工作有了更多的支撑点。

3、社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梳理提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中形成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汇编》和《成效汇编》,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4+3+X”模式,每个基层党组织至少建立起一项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规范和管理标准。

(三)“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二十年,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区群众得实惠更多的二十年

1、社区服务经济发展迅速。税收从1995年的1441万元到2012年的12.59亿元,特别是近五年来街道克服金融危机和经济体制调整的影响,压力之下求突破,通过引大引强引实和产业集聚,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居民居住环境显著变化。二十年历经三次大动迁,实施旧区改造14000余户居民。2010年来先后实施万航渡路1579弄、延安西路1289弄、延安西路1431弄、江苏北路西块、凯桥东块等地块的旧区改造。2012年华阳旧改总量占全区近90%,在坚持运用“四百”大走访等传统有效办法的同时,创造性开展了旧改基地党建联建、引入律师等第三方参与、依靠党员群众骨干做群众工作等新办法,江苏北路西块、凯桥东块签约率分别达到93.71%和96.56%,为长宁在全市率先完成年度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五年来,棚户简屋中的3054个马桶减少了2464个,居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3、民生保障更为有力。在重点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同时,不断提升基本保障覆盖面,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28.2万余人次,金额6331余万元,开展各大节日帮困送温暖活动,累计帮助46800余人次,救助金额9600余万元;推进创业型社区建设,研究制定街道促进就业配套措施,新增就业岗位23845个,办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带动就业1850人、安置零就业家庭215户、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78人;推进落实“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为1166名居民办理“四医联动”保障,33520人次受益,确保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困难群体得到救助。

4、社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每年滚动实施居民区综合改造实事工程,优化周边市政、绿化、景观、文化等项目配套,实施旧小区综合整治、综合平改坡114万余平方米,完成积水点、小市政道路改造、老公房安装扶手等一批拾遗补缺工程,创建市级文明小区20个、区级文明小区23个、区级文明弄24个,街道荣获新版市级文明社区称号,85%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中;中山公园商圈市容环境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在全市26个重点区域排名升至第9名,进入优秀行列。

5、社区保持平安稳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矛盾纠纷发现早,前端问题处置快,推进矛盾化解、缓解和稳控。20年来办理来信来访3000余件,近3年初信初访400余起、办结率达100%,化解群体性矛盾100余起;开展综合帮教,成立矫正社工点、禁毒社工点、青少年社工点,帮助刑释解教对象2000多人次,推荐闲散青少年就业2700人次;历史信访积案18件全部化解或终结;近年来开展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推动9类11个安全促进项目全面开展,针对公共聚集场所、高层楼宇、地下建筑反复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6、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用于建设和提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6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投入120万元建成四个子网格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935.6万元用于居委会达标和活动室建设;投入87万元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阳光之家及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投入860万元建设社区管理联动分中心、社区综治工作中心。近五年来街道用于社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的投入1.76亿元,占街道财政支出比重的46.72%,顺民意、促民生,为党的群众工作赢得了民心基础。

三、“凝聚力工程”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十年来,华阳社区的人居环境、人群结构、人文生态变了,“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服务对象、干部队伍、方法手段变了,但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宗旨始终不变,“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内容始终不变,“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凝聚力工程”建设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源于在区委的领导和重视下,社区各级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关心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主线始终不变,这成为“凝聚力工程”的核心理念,是“凝聚力工程”的“魂”。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凝聚力工程”始终坚持植根群众,以执政为民的目标价值为引领,以党和群众的血肉感情为纽带,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利益上保障群众,工作对群众负责,成效由群众评判。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等一系列工作中,始终坚持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小”与“大”的关系,居民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大事;“变”与“不变”的关系,社区人、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从居民有困难、我们去关心,到主动发现问题,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点”与“面”的关系,从关心服务困难群体的点上,向全方位地满足社区内各种群体不同层次需求的面上拓展,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内心有共鸣,行动才凝聚,党员与群众面对面,群众与党组织心贴心。

2、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

“凝聚力工程”坚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不同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传承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做实富有成效的现有办法,探索务实管用的新办法。二十年来,从面对面的走访到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从运作活动项目为主到提高基层社会组织化程度,从垂直型的行政管控到扁平化的社区治理,从“手做脚走”到信息化技术支撑,从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从区属走向区域、引领社会,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实践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向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迈进,工作上不断开新花、结新果,做党的群众工作有办法、有机制。

3、始终坚持目标引领、需求导向,在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中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凝聚力工程”坚持以呼应民意、改善民生、提升制度化服务群众水平为重点,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凝聚力工程”的精神、方法运用于旧区改造、抗击非典、迎博办博、社会管理创新、文明城区创建等一系列重大工作之中,也渗透在与群众休戚相关的一件件日常小事之中,正面引导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激励群众,切实服务群众。在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考验中,党员干部不断磨练和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宣传执行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班子成员齐心协力、社区干部努力实践、党员群众积极投入、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温馨的人文环境,建设和谐社区生活共同体。